建筑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很多人都夸大了当前的危机,就像前几年夸大了房产建筑市场的繁荣一样。有些人他只能看到“危”,看不到后面的“机”,还有一些人啥也看不到,就会瞎跟风凑热闹!
我常说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都要有战略定性,这种定性就是远见。你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担心这个,一会害怕那个,是因为你根本看不透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不能够沉下心来打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别人赚钱的时候,他赚得不多;别人亏钱的时候,你倾家荡产,再无东山再起之力!
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疯狂,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我恐惧!”现在,很多人不看好房产建筑业,但我觉得真正的“猎食者”蠢蠢欲动,才刚刚开始!
一、机遇
1.政策
在建筑业一直存在几个难题,比如挂靠、转包、违法分包问题,围标、串标、违法发包问题,农民工上访讨薪问题等,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很多企业对此也很困扰,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关于挂靠
由于国家对建筑业实行资质管理,设置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导致一大批的企业或个人不得不挂靠或以转包或分包等形式借用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承揽工程,这就出现了实际施工人问题。挂靠在法律上有两难:一难杜绝。对于被挂靠单位来说,啥都不干,躺着收管理费赚钱,没有理由拒绝;对于实际施工人来说,不挂靠接不到活,没有办法。二难管理。对于被挂靠单位来说,实际施工人只是借你个名,别人出钱、出人、出力,还自负盈亏,
借鉴国外的经验,就是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所以,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资质改革的政策,包括《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下放资质审批权限,甚至试点取消了劳务资质,试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目的是让原来的实际施工人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不用挂靠也能接到活。不管有没有用,业主接不接受,至少初衷是好的,至少是干劳务没有政策法律上的障碍了!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后情况会得到改观!
(2)关于招投标
招投标一直以来,可以说非常的形式主义,绝大多数工程中标单位都是招投标前就定好的,腐败、围标、串标非常的常见。国营项目也就算了,问题是民营的项目也必须要搞招投标,都提前商量好了,还浪费那个钱干什么?所以,现在政府就放开招标标范围的限制,原来必须招标的工程现在可以不用了,对于建筑业的市场参与者,大家都既省精力又省钱!
那国营项目咋办呢?国家出台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关于扎实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将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由现场监督转变为在线监督,运用大数据加强和改进监督方式,实现预警纠错、事中事后监督、在线投诉举报处理,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实现招标采购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这个就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平有序竞争。
(3)关于工程管理
很多人对国家政府就知道抱怨,甚至带着仇视敌对的态度,看不到这么多年国家政府做的努力。比如说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国家出台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等,并建立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很多地方政府还专门建立了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以实现实时掌握,保证防控施工企业违规欠薪的风险。可以说,这几年农民工欠薪问题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当然不是说没有了。还有一些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无视政策法律规定冒险走钢丝,相信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强追责处罚会越来越好。
可能是由于属于卖方市场的缘故,以前对建设工程的管理,大家都倾向于对施工单位的监管,而且往往比较滞后。但是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甚至对结算造价单位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都开始加强管理,从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可以看出对于今后建筑业改革的思路方向,比如建立、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与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过程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公开曝光各类市场主体和人员的不良行为信息,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这里还要说一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的通知》,很多人还认为“法不责众”,不相信政府会真的动刀,我只想说,那些一直不肯规范管理,不愿合法合规经营的单位或个人,等到后悔的时候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4)关于建筑市场
不是建筑业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建筑企业每到一个地方都被割一刀的感觉。所以我感觉国家出台《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比如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设企业的各类保证金、押金等,推行工程保函和工程保险,禁止地方设置本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等,对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减少了很多麻烦,也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有利于建筑企业更广泛的拓展市场业务。
其实,政策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影响都特别大,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研究政策,甚至是排斥政策,结果要么是走弯路,要么是走倒霉路。一般来说,政策具有警戒和指引的作用,哪些不能干,哪些可以干,哪些要拼命干,懂了政策,才无后顾之忧!
2.市场转型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有的人说房产不能干了,建筑业不就结束完蛋了?!当前建筑业普遍非常悲观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未来?很多人都很怀疑!我觉得就市场本身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把握住。
(1)新型城镇化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4.72%。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2035年达到75%、2050年达到80%。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将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速新型城镇化推进。
(2)“一带一路”战略
国家的一路一带战略将带动能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包括有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鼓励有条件的建筑企业积极的走出去,扩展国际市场。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产业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建筑业发展,而中国的建筑业实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3)棚户区改造、地下廊管建设
2015年至2017年三年内将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随着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预计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市场。
(4)新基建市场
未来,建筑业将加快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能建筑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嵌套、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绿色建造方式、绿色建材等新材料、新技术将广泛应用,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3. 新技术、新材料
(1)BIM技术
BIM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范围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技术。所有被赋予数据信息的建筑模型都可以称为BIM。BIM的价值在于其数据,如何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为项目和企业带来效益才是最重要的。
(2)装配式建筑
施工采用干式施工,施工的现场无水、无泥、无味、无尘土,也无需机械切割,降低了噪声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施工方便高效,提升施工效率,还能缩短工期。在双碳战略的加持下,装配式建筑一定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主要的建造方式,也必将迎来行业新的增长机遇。
(3)智能建造
自2020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地方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引导智能建造健康发展,同时行业内也涌现了一大批智能建造相关的公司。智能建造是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在工程要素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化决策进行全面赋能,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协同,交付以人为本、智能化的绿色可持续工程产品与服务。
(4)建筑机器人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场景中机器人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机器人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不断融入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中,推动建筑领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比如,包括测绘、砌墙、施工、钢梁焊接、混凝土喷射、地面铺设、隧道挖掘、工地巡检等在内的庞大建筑机器人家族已经遍布工地项目现场。近来,房地产走下行趋势,房子越来越难卖,利润也低薄。再加上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行业急需通过新技术来降本增效。建筑机器人的出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的问题和弊病。
(5)数字化转型
建筑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改善施工环境,推进传统业务创新转型升级,重塑企业竞争力。项目的实施、流程的推广、组织架构调整、内部系统优化和文化沉淀等,以业务为中心,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从战略到执行,闭环落地数字化转型,只有每一个环节和板块都做到数字化,才能确保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作为传统的建筑业存在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低下、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而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机器人施工及数字化转型,是解决建筑业问题的关键。
(6)新材料
建筑行业材料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房建、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多个领域。建筑企业应该看到围绕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企业拥有更多领先对手抢占市场的机会。比如房建领域就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四大类。未来建筑用复合材料包括了建筑热工复合材料、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等普通技术类建筑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性树脂合成材料等功能性特种建筑材料。
4.管理模式
(1)工程总承包模式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际工程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也是在当前国内工程市场中被政府管理部门和现行建筑法努力推广的一种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施工生产当中。
(2)全建筑生命周期模式
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大型建筑业企业正大力拓展规划设计、投融资、全过程咨询、产业导入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能力,加快产业链高端补链、强链步伐,加强产业链间的协同整合,全面提升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全建筑生命周期(简称BLM: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管理模式将兴起,包括:规划定义阶段、设计收集阶段、施工交互阶段、维护阶段,建筑全生命周期简单地说就是指从材料与构建生产、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
二、挑战
1.缺人
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并仍在不断加剧。而且由于建筑业长期以来的粗放生产方式,导致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但是随着BIM技术、智能建筑、智慧工地、无人机等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逐步运用,又特别急需一批较高技能的建筑产业工人,这极大地制约着建筑业由大向强的转变。
2.缺钱
3.缺信心
非常恐怖的一个问题,这个很多朋友也深有感触,就是大家对建筑业都没有信心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人要么是被害死了,要么是被吓死了!所以,当你说建筑业还有机会,还应该怎样怎样,别人就要骂你了!问题是,不管你怎么说,怎么想,如果你还在建筑业,你有选择吗?你能退出吗?你退得出吗?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你要活下去,你就要面对这些问题,恐惧解决不了问题,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我非常赞同一句话:困难的时候更需要信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所有的一切,没有信心就支撑不下去!
三、建议
有的人问我该怎么办?如何走出困境?
个人有下列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和大家分享:
1.大企业靠整合,小企业靠专业。
几年前有个老师给我们讲课,说“未来属于资源整合家”!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可。国企或者规模大的企业,通过混改、兼并、收购等方式向供应链延伸,从而整合掌控优质供应链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增加整体的竞争力。
这里要再说一下联营挂靠的问题,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无论是政策导向上,还是从成本风险上,企业都需要从联营向直营转型。因为当前建筑业的利润很低,风险很大,实际施工人都赚不到钱,从建设单位又收不回工程款,哪里有权上交管理费?但是对外债务和法律风险到时不可避免要转嫁到被挂靠单位上。如果对实际施工人加强管理,成本太高,远远超过了管理费,不划算。所以只有直营或者将实际施工人转化为公司股东或内部承包人,并加强成本管理才有可能盈利。
对于小企业来说,走专业化道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做精做专一个专业领域,比如只做劳务或某一类型分包。
最近,朋友推荐看了一本书《底层逻辑》,里面说到一个成功概率问题,假设每个领域成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你做一个领域要做10遍才能成功一次。如果你做5个领域,每个领域做2次,也是做了10次,但可能一次成功都没有。所以,不谈专注一个领域,做的时间长了以后,你所能积累的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有效的客户资源等等,但从概率上专注一个领域的成功率就更高。这也是我之前比较反对盲目多元化的原因。
2.以人为本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蒂都是人的问题。
比如说老板股东的问题。有一句话说“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亮剑》中,李云龙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老板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他的性格、气质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有些老板缺乏战略眼光,任人唯亲,贪婪无知……你从企业老板的身上就能够看到这个企业的结局。
管理人的问题。老板个人的问题是致命的,但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刘邦就一身的毛病问题,但是他善于用管理人,所以张良、萧何、韩信等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帮助他打下了天下。但是企业怎么才能找到并留住好的管理人呢?这离不开老板的眼光,更离不开好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仰、制度、流程、激励等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需要企业不断地去打磨。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没有认真的去反省自身存在的管理性问题,总是把问题归结于外在的事物上。要知道内因决定外因,我们光怪敌人太狡猾有什么用,我们只能不断地让自己更聪明、更强大,这才是最有用的。
员工的问题。有的人仍然是不断地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好带等等。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将军。我们说现在老龄化,人才缺乏,但是要看到这也是机会。你不要总是想着去找现成的人才,真正的人才都是实战中打出来自己培养出来的。你看历史上农民起义或革命造反,把政府军打的落花流水的有多少是科班出身的,很多都是大字不识的泥腿子!所以,对待员工,优秀的员工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所以,我一直有个观念,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定是人没有意识到什么,没有做什么或没有做好什么才导致失败的。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其他问题。
3.以创新为驱动
长期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我,我相信也可能会困扰其他人,就是没有钱能不能做生意?
因为很多时候,和别人谈论一个问题,说到最后,有人可能就会说,你说的都是大道理,说难听一点就都是空话、屁话,没有钱有什么用?没有钱能解决问题吗?
问题是有钱你就能解决问题吗?
《塔木德》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人给一个穷人买了一头牛,让他养牛产奶卖,还可以生小牛,还可以干农活,吃的又不多,不用投资消耗太多,想着一定能够帮助这个穷人发家致富。结果过了几年后去看这个穷人还是一贫如洗,因为这个穷人后来把牛卖了养羊,后来又买了养鸡,后来忍不住把鸡杀起来吃了,结果啥也没有,还和以前一样穷!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人要有富人思维,这个和你有没有钱没有关系。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有钱后来会穷,而有的人一开始穷,后来会富。差别就在于思维意识。有句话叫做你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为什么我多次强调创新,就是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也好,你要不断的学习进步,让自己的知识、能力、眼光、精神文化等不断的提高,这样你才能不断的创造更多、更有价值、更受人敬仰喜爱的成果。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有钱,你贪图享受,瞎折腾,最后还是会一无所有!
四、总结
有些人很务实,可能会说,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用呢?你能帮我们从恒大要回钱,才算有真本事!但是,我当初在公司建议不要跟恒大合作的时候,也没有人听啊?!再说,即使要回钱,老板就不会乱花乱投资了吗?
所以,实务的问题我不是不讲,只是现在已经不是讲具体工作的时候。具体工作,如何防范具体的风险,如何做好管理,不是不重要,而是它不是方向性的,决定性的。
决定性的还是人尤其是老板,然后是管理,其次才是技术或产品!
摘自丨知为法务,作者:张伟
商务合作+丨13302249322(建筑工程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