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设计院员工8元月薪背后的三个真相
这两天在微信群里传着一张图,说是安徽省建筑设计院某员工的月薪只有8块钱,与上年同期4900元相比,降幅巨大。
不知道这张图的真假,于是,问了设计院朋友。
朋友反馈:这张图大概率是假的,设计行业现在确实艰难,但8块钱月薪还不至于,一两千块钱左右的月薪倒是非常普遍。
但不管真假,夸张的图,确实说明,设计行业收入大幅下降是真实的。
而这种真实背后,有三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设计行业劫难,是房地产行业低迷的副作用
这种真实源于疫情之后,整个房地产形势的下行。因为设计行业与房地产紧密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一直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民营设计企业和国有设计企业会有差异,民企可能更难,国企相对会好些。
但这张图显示的,像安徽省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国企,也面临着这种情况。
这说明,民营也好,国企也好,日子都不太好过。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我一朋友之前在一家大型民营设计集团,因为行业形势变化,他带领整个团队到了一家国企求稳定。
他跟我感慨,现在这个行业真他么难。建筑师想出一些好的作品,但形势不允许,真是英雄无用之地。
形势什么时候才会好转?
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波动的行业,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各种政策都在松绑,限购、贷款、税率等等,但需求依然萎靡不振。
整个行业周期什么时候到波谷,没人知道。
有人说2024年,也有人说要到2025年。
近日,有专家说中国的房地产严重过剩,这种悲观的言论更让人悲观。
确实如此,如果过剩了,那当然不需要人设计房子,不需要设计房子,相关的一些行业,比如策划、设计等前端行业也跟着会萎缩。
但是,这里面除了悲观,就没有机会么?
如果说这么多的房产,存量的也好,新房也好,对房产的交易和处置,也许蕴藏着很多的机会。
关键是能否识别、把握和转化。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慌,我贪婪,具体到房地产现实,没那么容易能做到。
在万众悲鸣声中,中国的房地产应该说已经到了冬天,并持续不少时日。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二个真相:没有行业红利,认真工作并不能带来收入提高
前段时间,李佳琦在直播中质问粉丝“有没有认真工作”,引发全民热议。
李佳琦的话本身没有错,错在于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没有认真工作”的表述和李佳琦的网红带货千万主播身份的冲突。
再回到设计行业来说,在整个设计市场下行,业务量萎缩,不断的降薪的情况下,就算你认真工作,也扭转不了整个行业的下行,或者说就算是认真工作,收入水平也提高不了。
当然,也只有认真工作才能保住饭碗,拿杯水车薪的收入。
这是行业残酷的现实。
而与之对比,像李佳琦这样的网红博主,随随便便都是上千万的收入,那让普通人自尊心肯定接受不了,心理落差会很大。
高收入和认真工作之间不是必然关系,它与人们所处的行业、职业、职位、志趣等个人因素有关,也与经济周期波动,社会分工有关。
整个经济目前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网络带货直播很火,新科技、新能源也很火,唯独房地产相关行业比较冷。
行业的冷热会吸引资源由冷向热流动,但对于设计行业浸淫多年的人,都去搞这些当前比较火的行业,显然不现实,因为没有优势。
再说,社会分工需要,总有人要去做那份收入微薄,但社会需要的工作。
收入不高,并不意味着工作不努力,不认真。平凡岗位上,认真工作的人也期待收入提高,但更期待社会的尊重。
如果像李佳琦一样,有幸站在时代的风口,在人生的巅峰上忘乎所以,以为这一切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那只是一种错觉。
当然,不否认他本身的努力,但是整个时代,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更加重要。常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顶流之路才能长远。
罗翔老师说,他不相信天道酬勤。
理由是这个名言,很容易导致人走向骄傲,或者走向虚无。
当成功时,你觉得都是靠努自己力拼搏得来的,你配拥有这一切,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比如李佳琦。
但当努力了,最后依然失败,一事无成,你会陷入极大的抱怨,觉得天道不公,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人。
我理解罗翔老师的话,但不完全赞同。
人生中大部分事情是个人决定不了的。
如曾国藩所言,“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在自己掌控的这三分地上下功夫。
敬畏天命,但也要尽力而为。
天道酬勤的规律背后隐含的前提条件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禀赋,要有正确的方向,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站在国家、行业、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待,或许就不会陷入罗老师说的骄傲或虚无的怪圈。
第三个真相:想成事,勤奋是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努力工作不一定会有高收入,但不勤奋努力,就想大富大贵好运连连,可能性也很小。
前几天,在公众号上发了关于曾国藩的两则小故事。
像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少年时代并不聪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聪明的人,靠着勤奋、自律成为一代典范。
当然,成事是概率,讲系统。曾国藩的成事没有书本故事那么简单。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财富是对认知的奖赏,而不是对勤劳的补偿。
朋友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努力工作或者说是勤奋,也是认知的一部分,甚至是个人认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研究过的国内外很多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勤奋。
比如国外的巴菲特、查理芒格、洛克菲勒、卡内基、稻盛和夫等,国内的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曾国藩、褚时健等。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人人都在谈认知,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认知?
我认为,个体认知是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系统。
网上很多有关“认知”的文章只是分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自律、意志、思维、判断、情绪等等。
对于一个人成事而言,这些部分只是整个认知地图的其中一块拼图。
再比如说,一个人很聪明,但他却不能成事。聪明才智,只是认知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努力、勤奋是为达成目标的一种态度,是必要条件,是整个认知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认知系统需要不断完善,认知的大厦需要不断建设,有了高度广度深度,才能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场景。
但是每个人在世界上生活,都有特定的轨迹。
在特定的时空,每个人真正能够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资源禀赋和能力圈,只有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发挥优势,才能创造出一番事业来。
这也就限制了我们普通人,不能像李佳琦那样成功,也不能像马斯克那样的切换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甘坐冷板凳”未尝不是一种应对策略。
行业的兴衰周期波动,它自有规律。
如果赶上风口,要有敬畏之心,感恩时代的机遇。
如果不在风口上,那就自修内功,不急于求成,自律专注,完善认知系统的一块块拼图,等风来。
延伸阅读
不论是商机线索、资源连接、合作机会、寻找工作、探寻机遇,甚至实现创业梦想 ,建筑工程通『供需平台』都能轻松搞定,精准的线索信息和即时的响应机制,帮助客户获取更多的合作机遇,一键匹配供求双方的需求,提升工作效率!
本文摘自是一后生,作者星火社社长,转载请标明出处。
商务合作\业务联系+:13719111109